前段時間,陳總組織我們學習了楊金敏副總推薦的一篇標題為“我辭退了一名核心高管:不躬身入局,別當管理者”的文章,感悟很多。
文章以田埂上相遇的兩位農夫為背景,他們各自都挑著很沉的擔子,因為路太窄了,誰要讓,誰就得從田埂上下去,站到水田里,沾一腳泥。旁觀者們指手畫腳、眾說紛紜,兩位農夫就一直僵持在那里,這時一位陌生人上前去說,來來來,我下到田里,你把擔子交給我,我替你挑會兒,你這一側身,不就過去了嗎?就這樣一件貌似無解的事就這么解決了。有時候遇到問題,只要身份稍微轉換一下,從一個旁觀者變成一個置身其中的人,事情就會有所轉機。清代曾國藩把這種人叫做“躬身入局”的人,即做事的人。什么叫“做事的人”?就是遇到問題不置身事外,喊口號下命令,而是躬身入局,把自己放進去,解決問題的人。
我覺得“躬身入局”和“挺膺負責”這兩個詞特別好。看似兩個反義詞一個是“躬”,一個是“挺”,一個是彎下腰,一個是挺起胸,卻形象的寫出了做人做事的態度和風格。
文中有這樣一段話“躬身入局,要入下屬的局”,作為上級,不能只是工作任務的布置者,要和員工一起探討達成目標的路徑,越是困難工作,越是要給員工指導。如果只是把公司的任務簡單的傳達給下屬,只做傳話筒那么電話就可以代替你。公司選你為某一部門的管理者是希望你能帶領你的團隊一起為公司的發展出謀劃策創造輝煌,而不是一個下命令的人,面對問題有領導的期望也有下屬的希望,只有“躬身入局”“挺膺負責”才不負眾望,就算是沾滿身的泥也心甘情愿,無論多難都不能讓你的領導和下屬失望。
作為一名質量工作者,我們不僅要發現問題,還要在出問題的地方找到答案避免問題的再次發生。在工作中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局,有局不可怕,只有能入局就會有出口,每一個山窮水盡的路口,總會有一個柳暗花明的出口。
挺膺負責的“挺”字,又形象的表現出遇事挺身而出的氣魄。“膺”就是胸部,“負責”就是擔當。意思就是要挺起胸膛敢于擔當。曾國藩多次說:“天下事,在局外吶喊議論,總是無益,必須躬身入局,挺膺負責,方有成事之可冀”。無論干什么事情,光是站在局外討論,注定是沒有用的,必須積極投身到其中,挺起胸膛擔負起該擔的責任,才有可能實現目標、收獲成功。就比如這次的疫情,如果沒有那些躬身入局,深入疫情第一線的醫務工作者,沒有那些在疫情最嚴重時挺膺負責堅持提前復工復產的企事業單位,就不會在這么短的時間內,有效的控制疫情,恢復正常的生產生活。
被辭退的那位高管有著令人羨慕的學歷和豐富的工作經歷,屬于公司的核心成員之一。那么,為什么會被辭退呢?原因是領導覺得他身上缺乏“躬身入局,挺膺負責”的精神。公司需要人才更需要解決問題的人才,否則只能是人類。這么優秀的人才都會被辭退再想想我們自身的條件,有沒有可比性自己清楚。
文中提到了兩類人,一類是如何解決問題的人,他們是把自己投身進“局”里,是主動跳進水田里的“躬身者”。一類是把工作安排給下屬,仿佛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這類人應該是只會指揮的“吃瓜群眾”吧。他們關心的只有某一個 項目或課題的進度,而不是把自己放進局里人解決問題的人,這種人既不適合做管理者,也得不到下屬和客戶的尊重。
文中還提到“躬身入局,要入客戶的局”,我們是否覺得“客戶”這兩個詞有點陌生,其實不然,作為制藥人,消費者就是客戶,董事長一直強調要畢恭畢敬、心悅誠服的為客戶服務,我們的客戶無處不在,小到你的下工序就是你的客戶,大到你的合作伙伴,凡接受你服務的對象,都是你的客戶,我們要站在客戶的立場開展工作,要“躬身”入客戶的“局”,為你的客戶打造滿意的產品。
“躬身入局,挺膺負責”是對管理者“行動力”的要求。真正的行動是深入業務場景,和客戶、下屬在一起,共同解決問題、共同克服困難、共同面對挑戰、共同承擔責任。敗則拼死相救、勝則舉杯同慶。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有躬身入局的勇氣和挺膺負責的決心。(山西好醫生 喬志春)